光波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光波表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长三角成不良贷款爆发雷区珠三角逆势消化不良

发布时间:2020-03-26 17:12:17 阅读: 来源:光波表厂家

洪偌馨

一年多以前,就在中国银行业“不良”反弹苗头初起时,以民营经济、出口加工及国内外贸易为特色的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便同被视为“不良”爆发的“高危地带”。

然而,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与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的狂飙截然相反,珠三角地区的不良贷款不但没有如外界所预料的那样出现大幅增长,反而连续六个季度实现“不良”双降。

而同样以外贸出口型中小企业居多的长三角地区,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以及民间借贷崩盘的影响下,正成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爆发的“雷区”。

事实上,珠三角地区的信贷质量并非一直如此稳定;相反的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该区域都是“不良”大户,直至2011年末,广东还是全国不良贷款余额最多的省份。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银监会刚刚公布的2013年一季度银行业相关数据显示,一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升至5265亿元,不良贷款率升至0.96%;不良贷款余额连续六个季度出现反弹,创下了近四年的新高。

那么,一年多以来,在中国宏观经济下行、银行“不良”普遍反弹的大环境下,珠三角的不良贷款为何能“逆势”下降?数字变动的背后又有何秘密?

“不良”逆势“双降”

来自浙江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014亿元,比年初增加62.8亿元,同比少增42.5亿元;不良贷款率1.64%,比年初增加0.04个百分点。其中,受民间借贷崩盘、中小企业债务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温州当地的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更从2011年的0.37%一路狂飙至今年3月末的4.01%。

然而,同样以民营经济、出口加工及国内外贸易为特色的广东却并未如外界所担忧的那样出现不良的大幅反弹;相反,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该区域仍持续保持了不良“双降”。

广东银监局数据显示,2013年一季度末,广东省(不含深圳,下同)不良贷款余额605.15亿元,比年初减少0.87亿元。不良率1.27%,比年初降低0.07个百分点。

与外界一直以来的担忧不同,全球金融危机及出口贸易的减弱并未导致广东省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出现明显增加。

事实上,《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从广东银监局获得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作为辖内第一和第二大贷款行业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持续减少,分别从2008年年初的524亿元和353亿元,降至2011年年末的203亿元和92亿元。

对此,标普金融机构评级董事廖强认为,中国银行业这一轮不良贷款反弹的主要推手是出口行业的重整,即随着人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上升,出口订单开始从小型出口企业向中大型出口企业转移。

“在此过程中,小型出口企业受到的挤压最大。”在他看来,出口放缓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削弱了借款人的现金流状况。与此同时,新信贷的获得又受到限制。由此不断恶化的流动性状况触发了一些企业违约,造成了不良贷款的上升。

廖强表示,尽管长三角和珠三角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类型上颇为相似,但具体来看,两地产业集群模式和融资模式仍有很大差异,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两个区域银行业信贷质量的不同。

“江浙一带以附加值较低、规模较小的出口型企业居多,受欧债危机的冲击较大。而广东的出口型企业多是为全球大型企业做代工,尽管自身规模不大,但处于大的产业链上,抗风险能力较强。”他进一步解释称。

一位国有大行深圳分行风控部门负责人也向本报记者表示,珠三角一带出口型企业的贷款多为自偿性贸易融资,即银行依托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或对有实力关联方的责任捆绑,在有效控制授信资金风险的前提下提供的授信。

“因此,即便有些中小型贸易企业自身实力和规模较小,但其上下游企业的实力较强,尽管受欧债危机影响外部环境恶化,但这些企业的信贷质量还是比较有保障的。”该负责人称。

此外,廖强表示,与珠三角不同,长三角地区普遍采用的“联保”模式也是导致不良爆发的另一诱因。“在大环境正常的情况下,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特别低,但一旦突破了临界值,风险就特别大。”

清理“历史包袱”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多位受访的银行业人士表示,珠三角区域“不良”逆势下降与清理“历史包袱”也有一定的关系。

本报记者查阅近几年的银监会年报发现,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省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位居全国前列。直至2011年末,广东还是全国不良贷款余额最多的省份。

对此,广东银监局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过热时期,广东省银行业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不足,导致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2004~2008年,广东银行业通过资产剥离、央行票据置换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但即使在大规模资产剥离以后,2008年末广东省不良贷款率仍为3.71%。”该负责人称。

来自广东银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广东省不良率为1.45%,仍比全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率水平高0.47个百分点,尽管此差距已比2008年的1.29个百分点下降了0.82个百分点。

上述国有大行深圳分行风控部门负责人认为,2011年广东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位居全国第一,一方面是历史存量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4万亿”时期投向内地省市的基础设施项目出现的“不良”。“‘4万亿’时期,由于珠三角一带的‘铁公基’项目有限,因此当地银行业尤其是国有大行有大量信贷投向了内陆城市。”该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本报记者从广东银监局获得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说法。从2011年广东省不良贷款变动的原因来看,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大行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前者全年增加19.08亿元,后者全年增加7.72亿元。

但上述国有大行深圳分行风控部门负责人表示,尽管这些项目出现了逾期,甚至“不良”,但毕竟“铁公基”项目的资产还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也不会出现老板“跑路”这种极端的情况,所以有些项目贷款随后也陆续还上了。

上述广东银监局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2012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复杂形势下,广东省银行业除了严控“不良”新增外,还通过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和核销力度、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农信社增资扩股溢价发行购买不良资产等多种方式持续压降历史存量。

“2012年以来,广东银监局结合辖区实际情况,着重剖析各类风险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按照分类防控、稳妥化解的思路,管控重点领域风险。”该负责人表示。

他以化解集团客户授信风险为例进一步说明,银监局要求各家银行立足前瞻处置,动态监测集团和单户大额贷款风险情况,及时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并建立风险处置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同时,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推动相关集团客户成功进行债务重组。

尽管广东省的“不良”持续保持“双降”,但在整体不良贷款普遍反弹的大趋势下,上述广东银监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仍不能“掉以轻心”,各家银行以及监管部门还要持续加强风险防控。

他表示,从广东省银行业机构一季度的数据来看,1月和2月不良贷款均有所增加,仅在季末3月不良贷款减少。“除此之外,部分行业不良贷款也有所增加。如批发零售业的不良贷款便增加了3.05亿元。”该负责人称。

男性治疗白癜风要注意什么问题

白癜风有哪些类型西安医生告诉你

脱发的治疗有那些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