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泻,解法:补气健脾、益气升阳
慢性腹泻,解法:补气健脾、益气升阳
有时候吃着吃着肚子就不舒服了,腹泻那个难受呀!腹泻甚是伤心啊,尤其是久泻不止的,更是烦,怎么办?
1、补气健脾法
用于脾气虚弱,运化不健,腹泻时轻时重,大便或溏或稀,或夹有不消化食物,食少,脘闷腹胀,精神倦怠,面色萎黄,甚至面浮足肿,舌苔淡白,脉象缓弱。
若挟湿者,一般仍从脾虚生湿着眼,通过补益脾气以化湿邪,但补虚不可纯用甘味,太甘则生湿,当佐以辛香醒脾助运之品;湿食积滞明显时,当酌减补脾之品,或暂以治标为主;脾气虚弱的腹泻,反复不愈者,每易从气虚而发展至脾阳虚弱,治当配合温中运脾之法。
2、温中运脾法
用于脾虚内寒,阳气不振,大便经常稀薄,或有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无华,舌苔淡白而润,脉细。
如脾胃虚寒而肠有湿热,泻下物有黏液,腹痛较显,腹泻发作加重,苔白罩黄者,可采取温清并施之法;如寒积在肠,腹泻时发时止,胀痛拒按,泻下不爽,混有黏冻,服温补药不效者,可暂伍温通法;如脾虚病久,而致阳气下陷者,当配合益气升阳法。
3、益气升阳法
用于脾虚中气不振,清阳下陷,久泻不愈,大便溏薄,肛门下坠或脱出,食后即欲腹泻,或大便虽然次数增多,但仅软而不成形,腹胀或微痛,神疲气短,舌苔淡白,脉细弱。
腹胀痛者可酌配鼓舞脾胃清气之品,且取风能胜湿之意。
4、温肾暖脾法
用于脾虚及肾,命门火衰,不能助脾腐熟水谷,久泻不愈,每在黎明五更时肠鸣腹痛,泻下淡黄稀水,夹有完谷,泻后疼痛得缓,大便日三四行,腹部觉冷,下肢畏寒,舌苔淡白润滑,质胖嫩,脉沉细无力。
如有滑脱者,应与固涩法同用;若脾阳虚寒证,用温中运脾法而疗效不著者,亦可取温肾补火之法,以助脾阳来复。
5、涩肠止泻法
亦称固涩法。用于脾肾阳虚,不能固摄,久泻谷道滑利,肛门脱出不收,大便滑泄不禁者。
此法需与温补脾肾之法配合,方能取得协同效果,如肠道有湿滞者禁用。
6、抑肝扶脾法
用于肝旺脾弱,肝气犯脾,每因精神因素而致腹痛腹泻发作或加重,腹痛作胀,痛则欲泻,泻下溏薄,肠鸣攻痛,得矢气则痛减,平时常有胸胁胀满,脘痞,噫气,食少,舌苔薄白,脉弦。
如兼湿热内蕴,合戊己丸清热燥湿,泄肝和脾。如肝脾不和,寒热错杂,可取苦辛酸合法。
7、酸甘敛补法
用于脾气虚弱,久泻伤阴,表现气阴两虚,既有虚浮、神倦、气短、腹胀,又见口干思饮、虚烦颧红、舌光剥无苔或起糜点等阴伤证候;或因肝气犯脾,气郁日久,化火伤阴,泻下如酱,黏滞不畅,口干口苦,胸膈烦闷,舌质红,苔黄,脉细弦数者。
治用酸味收敛之品,与甘缓补益脾胃药配伍,使酸与甘合而化阴。
脾气虚者,当配合甘淡补脾之品,不宜单纯柔润,以免碍脾。肝经有热者,可以苦泄之。
TAG标签:
面瘫唇肿裂纹舌综合征如何预防宝宝患上便秘的原因都有什么呢
锁牙合
小儿白血病的早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