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波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光波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2013年一季度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zixun】

发布时间:2021-10-12 17:21:56 阅读: 来源:光波表厂家

2013年一季度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综述

中国页岩气网讯:进入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国家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力度,加快了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步伐。广大石油石化干部员工以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为己任,推动石油石化产业出现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新情况、新进展、新变化,呈现稳中求进、进中求变、蓄势腾飞的可喜发展势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能源和油气变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成品油价格改革最难的一步已经闯过来了,天然气价格改革也已进入佳境。全面推动和深化石油石化市场化改革,石油央企重任在肩。

国际石油市场先涨后跌,在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呈窄幅震荡走势

在多种利好因素的刺激下,新年伊始,全球经济好于去年,出现股市上扬、油价上涨的势头。但受经济层面多种利空因素的拖累,国际石油市场接连受挫,一季度国际油价以先涨后跌,1月和2月持续上涨、3月转而下跌,进入下行通道的态势,走出了一波窄幅震荡行情。

进入2013年一季度,国际石油市场延续近两年开门见涨的行情,在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下,先涨后跌,呈现窄幅震荡走势。与前两年有所不同的是,今年一季度全球经济形势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经济出现了向好迹象。到目前,至少欧元区解体的风险已有所降低。中国、美国等国和地区经济增长向好的预期较为确定,提振了市场信心。

新年伊始的国际油价上涨行情是去年底开启的,受美国“财政悬崖”危机的影响,国际油价忽涨忽落,变幻无常。随着美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经历了一连串涨跌互现的频繁震荡之后,“财政悬崖”问题有惊无险,刺激国际油价重现回升态势。1月1日,美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避免“财政悬崖”的议案,并决定推迟执行削减政府开支的计划。此举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面临的财政危机,但暂时缓解了美国经济坠落“财政悬崖”的风险。与此同时,标准普尔公司最新报告显示,美国20个大城市房价连续10个月同比上涨5.5%,成为2006年以来房价连续上涨最长的时期。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个人收入环比增加2.6%,增幅创8年来新高,也好于市场预期。美国劳工部报告则显示,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5.5万个,失业率维持在7.8%不变,符合市场预期。一系列利好消息的推出,显示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油价开始上涨,进入新一轮上升通道。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一系列利好经济数据,也提振了市场信心。在2012年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4.1%,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2%。作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举足轻重,极大地增强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信心,从而提振了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尽管欧元区经济仍然深陷债务泥潭,但经济也出现了好转迹象。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元区经济景气报告显示,欧元区经济指数已经由去年年底的87.8上升至89.2,好于市场预期。德国公布的数据则显示,失业率回落,使市场对德国乃至整个欧元区经济复苏的信心增强。

在多种利好因素的刺激下,新年伊始,全球经济好于去年,出现了股市上扬、油价上涨的势头。前两年开年伊始,新旧交替之际,国际油价也都呈现震荡上扬、大幅上涨态势,但基本是由中东地区国家政局剧烈动荡、地缘政治突发因素引发的。今年开年,中东地区局势仍然紧张,但与2012年年初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敏感程度和动荡局面已有所不同。

除上述利好因素的推动影响外,产油大国沙特因担心国际油价跌破每桶100美元心理大关,接连出手限产保价措施,使单月原油产量出现了自2009年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与此同时,为稳定国际油价,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等国也主动减少了原油供应。受欧佩克产油国家原油产量下降的影响,伦敦布伦特和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均涨至近4个月来的高点。

新年伊始,中东北非地区局势依然动荡。先是伊朗在霍尔木兹海峡进行实弹军演,与西方国家在核问题上继续对立。接着是阿尔及利亚人质危机、埃及爆发示威游行,利比亚政局不稳定因素增加,以色列空袭叙利亚。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引发市场对石油供应的担忧,成为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重要动因。

进入2月,国际油价涨势如虹连创新高。虽然当月收盘时,受多种利空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出现短时间技术性回调,但依然处在上升通道。2月上半个月,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一度突破每桶97美元,逼近100美元大关;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一度站上每桶118美元高位,创出近9个月以来的新高。

随着中国农历新年的结束,国际石油市场的热闹局面似乎也应声降温。2月20日和21日,国际油价连续两个交易日大幅下跌,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下跌4%,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3.4%,均创新年以来最大跌幅。国际石油市场自此改变了震荡走高态势,转入新一轮下行通道。导致此轮国际油价下跌的原因,很多声音指向美国政府实施宽松货币政策,最新公布的美国就业数据低于预期。与此同时,欧盟调低了欧元区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市场因此判断欧元区经济将再次出现衰退,打压了国际油价。另外,沙特等国近期提高原油产量的传闻,也加剧了国际石油市场的下行压力。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因素,对国际油价继续走高形成抑制。紧接着,美联储暗示收紧量化宽松政策,成为触发国际油价下跌的导火索。国际游资借助利空消息套现,加剧了国际油价跌势。大量资金流出石油市场,加重了市场恐慌情绪,产生“羊群效应”,使后期国际油价震荡下行趋势更加明显。

进入3月,由于美国国会两党僵持不下,最终未能达成协议。3月1日,美国启动总额为850亿美元的大规模政府开支削减计划,使美国经济复苏进程面临挑战,加之意大利选举出现僵局,给欧洲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市场避险情绪迅速上升,投资者纷纷撤出石油市场。此外,美国商业原油库存增加380万桶,增幅高于市场预期,持续保持高位,也对市场形成一定程度的打压。3月底,塞浦路斯风波使市场对欧元区经济的担忧再度升级,国际投机基金大幅减仓,撤离石油市场。受经济层面多种利空因素的拖累,国际石油市场接连受挫,一季度国际油价先涨后跌,一二月持续上涨,3月转而下跌,进入下行通道,走出一波窄幅震荡行情。

纵观一季度国际石油市场油价的先涨后跌,3月份进入新一轮下行通道,石油市场供求层面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其幕后推手主要还是国际游资进出石油市场的投机炒作和氛围支撑。今年,尽管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出现复苏迹象,但经济复苏底气不足,经济上升推力明显脆弱,这与中国经济稳中有进、整体向好的持续稳健发展势头形成了鲜明对照。

国内石油市场波动频繁,成品油价格先后两次调整

受国际石油市场先涨后跌、窄幅震荡的影响,国内一季度石油市场起伏跌宕,波动频繁。国家先后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两次调整,一次上调,一次下调,调价频率和幅度均低于去年同期,并呈现出一系列与往年不同的新特点。

进入2013年一季度,受国际石油市场先涨后跌、窄幅震荡的影响,国内石油市场起伏跌宕,波动频繁。国家先后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两次调整,一次上调,一次下调,调价频率和幅度均低于去年同期,并呈现出一系列与往年不同的新特点。

一月份,国际油价“涨”字当头,持续上扬。国内石油市场在经历了2012年11月16日成品油价格小幅下调之后,受经济减速和国家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预期的影响,石油消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市场出现供大于求局面,加之进入传统石油消费淡季,市场疲软,销售不畅,缺乏亮点,需求面一直未见全面好转,成品油价格呈现稳中下挫态势,与同期国际石油市场震荡上扬、油价持续上涨的行情形成了鲜明对照。

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从全国来看,柴油价格持稳的地区占54%,下跌的地区占41%;汽油价格持稳的地区占46%,下跌的地区占49%。一月底,华东地区93号汽油社会批发均价为每吨8925元,比去年年底下跌75元,比国家批准的最高批发到位价低893元,比国家批准的最高零售到位价低1193元;零号柴油社会批发均价为每吨7975元,比去年年底下跌33元,比国家批准的最高批发到位价低248元,比国家批准的最高零售到位价低1193元。显示成品油批零差价有所扩大。

国内成品油批零差价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同期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与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钩的布伦特、迪拜和辛塔三地原油价格变化率一直没有突破4%的调价红线,国内成品油价格不能及时予以调整。加之处在传统石油消费淡季,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加大了主营炼厂库存压力,导致汽柴油批发价格下跌,与零售价之间的差价逐渐拉大。随着春节长假的临近,与汽柴油消费息息相关的各行各业开工率普遍较低,加之冬季寒流、雨雪天气较多,罕见的雾霾天气影响交通出行,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使得国内成品油市场愈发不振。各地加油站采取各种措施拉动成品油销量增长,成品油价格随之起伏跌宕,频繁波动,呈现趋稳下滑态势。市场监测数据显示,一月底,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共有481座加油站打折促销,占三地加油站总数的15.15%。

新年伊始,尽管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油价持续上涨,国内成品油价格却因调整周期和调整幅度的限制,不能及时予以调整,使本来就处在整体亏损状态的国内炼油企业雪上加霜,经营更加困难。为降低库存,两大石油公司下调大区调拨价,为主营炼厂和销售企业赶量出货提供了一定空间。去年11月16日国家下调成品油价格,到春节后的两个多月时间里,除元旦、春节放假期间,国家推行高速公路免费通行政策,汽油销售出现短暂的回暖小高峰之外,国内成品油市场一直较为清淡。

进入2月份,受市场预期欧美经济复苏前景向好、中东局势持续动荡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频繁震荡,持续上涨,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再次回升至每桶95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再次攀升到每桶115美元以上。国内成品油价格却因主营炼厂和销售企业赶量出货,导致汽油价格持续下跌。同期柴油价格则因补货操作增加,有所回暖。市场监测数据显示,全国93号汽油社会均价为每吨9321元,每吨下跌24元;97号汽油均价为每吨1.0088万元,每吨下跌13元。

2月16日,春节长假结束之日,与国内成品油挂钩的三地原油平均价格突破了4%调价红线,新一轮成品油价格上调窗口打开。此时距离国家发改委上次下调成品油价格已经过去了两个多月。受油价上调预期的影响,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出现上涨态势。对市场反应敏感的山东地炼93号汽油均价每吨涨幅超过400元。随着春节长假结束,农民工返城务工,工矿、基建、物流运输等行业生产陆续恢复,石油市场需求增加,华北、东部沿江、西南等地柴油价格陆续达到国家批准的批发限价附近。

然而,虽然新一轮成品油调价窗口打开多日,成品油价格上调的“靴子”却迟迟没有落地,市场传闻四起。随着市场调价预期的日益强烈,一时间,网站和微博“提前去加油”的呼声一片,投机者乘机入市炒作,汽、柴油销售开始火爆起来。2月24日,国内成品油调价窗口打开8天之后,国家发改委宣布2月25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90元。但此前普遍预期将同时推出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方案,并没有出现在调价通知中。

经过两个多月的跌宕起伏,国内成品油零售价格再度回到了“8元时代”。然而,此时的国际石油市场已风云突变。国内成品油调价延迟之际,2月20日和21日,国际油价连续两个交易日震荡下跌。国家发改委宣布调价决定第二天,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下跌1.73美元,收于每桶112.71美元,跌幅为1.51%;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下跌0.48美元,收于每桶92.63美元,跌幅为0.52%。自此,国际油价由涨转跌,掉头进入了新一轮下行通道。

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仅仅6个工作日,与其挂钩的三地原油平均价格变化率就跌入负值。进入3月份,国际油价承压下行,反弹乏力,国内成品油价格下调已无悬念。3月22日,调价后第20个工作日,三地原油移动平均价格变化率就突破了4%的调价红线。3月26日,国家发改委下发通知,决定3月27日零时起将国内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每吨分别降低310元和300元。调整后的汽、柴油出厂价分别为每吨8520元和7710元。

纵观一季度国际石油市场,反映国际油价走势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和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期货价格出现了多年少见的一降一升反向走势。3月28日,是3月最后一个交易日,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110.02美元,当月下跌1.2%,一季度下滑1%;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格收于每桶97.23美元,全月上涨5.6%,一季度上涨5.9%。两地原油差价为每桶12.79美元,较2月最后一个交易日的18.35美元缩小差距近6美元。

由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挂钩的三地原油价格是布伦特、迪拜和辛塔原油价格。迪拜和辛塔原油价格也与布伦特原油价格变动关系密切,而与纽约原油价格关系并不大,因而反映出的三地原油平均价格也呈下跌走势,并突破了4%的调价幅度红线,满足了连续22个工作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要求,国家发改委据此做出3月27日起下调成品油价格的决定。当期纽约原油价格却受美国经济数据利好等因素的影响,震荡走高;布伦特原油价格则因塞浦路斯银行业危机加剧,市场对欧债危机担忧情绪加重,价格受到压制,震荡走低。作为风向标的伦敦和纽约国际油价呈现一升一降截然相反的走势,而且差额较大。国内一些评价机构由此对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做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

应当区分清楚的是,多年来,中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布伦特国际油价覆盖区,而非纽约国际油价覆盖区;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参照的也是布伦特国际油价覆盖区,而非纽约国际油价覆盖区,因而依据纽约油价变动情况做出的3月份乃至一季度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分析,显然不符合我国的现行成品油市场的变动实际和定价实际。

从近年来伦敦布伦特和纽约西得克萨斯两种原油期货价格各自变化的情况来看,纽约油价的地区性特征日趋明显。去年年底,美国能源部门在其官方报告中已经放弃使用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作为油价基准,而改用伦敦布伦特原油作为油价基准。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以来,纽约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期货均价一直落后于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均价。两者差价最高时曾一度达到每桶20.77美元,而在2010年以前的10年间,两者差距仅为每桶1.01美元。而如果国际油价变动幅度超过每桶6美元,就超过了国内成品油挂钩的4%调价红线,因而纽约和伦敦原油差价拉大导致国内一些评价机构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判断就不足为奇了。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率先推出,朝着市场化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新机制推行以后,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程度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以成品油为主要原材料的相关行业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尤其是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物流和汽车等行业将因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红利而直接获益。对成品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生产企业,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后,也将更加有利于企业对生产成本的掌控。

进入2013年,随着电煤市场化产运需衔接新机制的实施,电煤价格双轨制终结。成品油和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日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

2012年,国内成品油价格四涨四落,先后进行了8次调整,业内外盼望已久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期待最终没有实现。党的十八大、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加大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力度。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已推行多年,民众对新机制出台的接受认可程度也日益提高。进入2013年,随着国家加大能源体制改革力度,重拳推出一系列节能减排新措施,新能源价格政策出台,首推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透露,国家发改委正着手研究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动形成机制改革方案,现有的22天调价周期将缩短,并取消4%的幅度限制,以适应国际油价频繁变动。该涨就涨,该降就降。此言一出,立刻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内汽柴油价格自3月27日起每吨分别降价310元和300元,并同时印发《进一步完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完全市场化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2006年,国家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建立了成品油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间接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2008年,我国进一步建立了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连续22个工作日变化超过4%,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钩联动调整的机制。这一定价机制实施4年多来,国家先后对成品油价格进行了25次调整,其中10次下调,15次上调,基本理顺了成品油价格关系。总体运行比较平稳,取得了预期效果。但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调价周期过长、难以灵敏反映国际市场变化、市场投机套利操作有机可乘等弊端。调价不到位、滞后等问题频繁出现,产生了一些不应有的市场信号和心理误导,给成品油价格改革的顺利推行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此次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是对2008年改革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缩短成品油调价周期,由原来的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使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更加符合国际石油市场的实际变化趋势,将原来的连续22个工作日的移动平均价格,改为10个工作日的平均价格,从而缩短了调价时间,提高了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水平;二是改变了成品油调价条件,取消了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化超过4%才能调价的幅度限制,使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更加灵活,市场变化反映更加灵敏;三是调整了挂钩原油品种,根据国内原油进口来源和进口结构变化,对原来的挂靠原油品种进行了适当调整,使价格挂钩联动调整更加符合我国石油贸易和原油进口实际。

此外,新机制还明确了特殊情况下的市场调控措施,规定,当汽、柴油涨价或降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折合每升调价金额不足5分钱时,为节约社会成本,零售价格暂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累加或冲抵;当国内物价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国际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上涨等特殊情形需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从而为国内成品油市场设置了“安全阀”,防范国际油价大起大落直接冲击国内市场,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另外,新机制还依照惯例,对农业、城市公交、出租车和困难群众生活等民生领域继续实施相应的补贴政策,以减轻油价波动对公益性行业的影响,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此次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选择在国际石油市场震荡下行,国内物价指数相对平稳的时刻推出,时机把握得比较好,社会各方面易于接受,避免出现较大的市场波动,与国家稳增长、控通胀、防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是一致的。

新机制实施后,国内成品油调价周期明显缩短,调价频率将有所加快,有效抑制市场投机行为,避免和减少成品油运销环节存在的无风险套利行为,使成品油市场运行更加规范和健康。另外,新机制推行后,成品油市场将更加公开,买卖双方交易将更加透明,有利于社会监督,有效遏制市场投机和过分炒作,消除成品油价格调整涨快跌慢、涨多跌少等市场错觉和心理误判。

对于石油石化产业特别是炼油企业来说,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实施以后,将进一步改善炼油板块整体亏损的局面。近年来,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到位一直是炼油板块亏损的主要原因。炼油企业生产成品油一般必须提前3个月到半年购进原油,方可维持正常生产。而在此期间市场价格往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而造成炼油企业高价购进原料生产,低价出厂成品油,经营生产很难把握,出现巨额亏损。新机制推出后,长期以来由于市场不确定性导致的估值折价将明显降低,炼油板块经营稳定性将得到提高。

另外,新机制推行以后,国内石油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接轨的程度和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以成品油为主要原材料的相关行业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控制,尤其是航空、航运、公路运输、物流、汽车、化纤、化肥、塑料等行业将因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红利而直接获益。对成品油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的生产企业,实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后,也将更加有利于企业对生产成本的掌控。

总的来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推出,不仅有利于石油石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而且对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将带来广泛利好影响。改革在相当的程度上放开了政府对成品油价格的管制,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

下游推动上游,消费推动生产,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面临大考

下游推动上游,消费推动生产,这在中国的油气乃至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还不多见。它说明,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化程度要比石油市场化程度高,其高就高在下游领域的更大程度开放和社会各领域更广泛参与。它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已进入佳境,当前正是理顺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最佳时机。

进入2013年,一场多年不见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大潮,席卷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3月下旬进入高潮。

应当承认,当下的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无论以何种方式出台,都可能出现价格有升无降的情况。这正说明,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扭曲程度大,延续时间长,积累问题多,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人民日报2月23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在改革进程中,可怕的不是反对声音的出现,而是一出现不同声音,改革就戛然而止。改革会招惹是非,改革就是“自找麻烦”,改革也很难十全十美。30多年后的今天,身处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无论方案多么周密,总会引起一些非议。认真听取民意,又不为流言所动,既需要智慧和审慎,又要有勇气与担当。

此次天然气价格改革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不同声音后,改革并未戛然而止。这是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势引领的一场改革,是一场天然气下游消费领域和地方政府酝酿推动的改革。下游推动上游,消费推动生产,这在中国的油气乃至能源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还不多见。它说明,中国的天然气市场化程度要比石油市场化程度高,其高就高在下游领域的更大程度开放和社会各领域的更广泛参与。它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已进入佳境,当前正是理顺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最佳时机。

党的十八大“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天然气已经成为中国一次能源中最具生机活力和发展前景的领域。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能源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要加快包括天然气在内的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新近出台的国家《天然气发展“十二五”规划》、《天然气利用政策》和《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都把天然气价格改革列为主攻目标之一。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生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均呈大幅跃升态势。天然气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为现实的大规模接替能源,成为对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贡献最大的能源品种。经过近几年的持续高速发展,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4%,预计两三年后将升至8%左右。

在当前煤炭清洁利用尚未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核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所占比重难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社会各领域不约而同把关注能源的目光投向了发展前景看好、增长速度最快的天然气。

天然气碳排放比煤炭低43%、比石油低28%,是众所周知的绿色能源。加快天然气发展,对改善大气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新年伊始,全国出现的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向全社会敲响了警钟,也对加快天然气发展提出了新的更为紧迫的要求。

然而,目前的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众所周知的难题,这就是价格严重偏低。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到2012年3年间,天然气年进口均价从每吨322美元增加到543美元,增幅达68.6%。而2007年到2012年6年间,全国省会城市天然气零售均价只从每立方米2.22元增加到2.76元,增幅仅为24%。投入产出极不相称的价格形成机制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天然气的发展,影响了天然气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成为中国天然气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坚持不懈的推动下,经历了连续两年的局部地区和局部时段“气荒”考验之后,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思路已日渐成熟。国家发改委直接指导下的广东、广西天然气价格试点改革也取得积极成效。去年年底,四川省在统一门站价格的基础上,率先进行区内外天然气价格并轨改革。改革方向就是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由“政府主导”改为“市场主导”。

近年来,各地相继推行的“市场净回值”定价改革、统一门站价格改革、按热值与其他能源品种挂钩联动改革、阶梯式天然气价格改革等措施的推出和施行,已经勾画出了一幅清晰的天然气价格改革路线图,一整套科学、合理、有序,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已经基本确立,呼之欲出。

随着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的全面建成投入运行,三线工程加紧建设,紧随其后的“西四线”、“西五线”紧锣密鼓加紧筹建,中俄、中缅油气管道的相继建设和迅速推进,海上液化天然气(LNG)进口通道和LNG项目加速发展,一系列大规模、超大规模造福亿万人民的庞大天然气“民生工程”、“生态工程”、“世纪工程”,正以前所未有的前进脚步和磅礴气势呼唤天然气改革,推动天然气改革。

3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首访俄罗斯,与普京总统共同见证了中俄两国多项重量级能源合作协议的签订,并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指出,中俄油气管道将成为连通两国新的“世纪动脉”,一语勾勒出中国天然气面向全球、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合作共赢发展的新的更为宏大的战略前景。未来20年,将是世界天然气快速发展、主导全球能源发展的时代。我国天然气将迎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时期。

综上所述,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无论当前还是长远,无论产业内还是产业外,中国的天然气发展都肩负重担,责无旁贷,充满了来自各方面的期盼和期待,当务之急是要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提速前行,加快改革,加快开放,加快发展。

多年来,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实际上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已经“小步走”了30多年。近年来又增添了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的“民生”和“生态”考量内容。应当说,公众的改革承受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加快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也日益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知和认同。这从当前正在各地兴起的新一轮天然气价格改革浪潮中就可窥见一斑。下游推动上游,消费推动生产,经济学家津津乐道的改革环境已经在全国多数省会城市出现了。

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已经到了十分关键的时刻,进则胜,不进则退;前进一步,海阔天空,停滞不前则意味着倒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正面临大考,一场需要相当睿智和勇气的大考。

国际油价将延续窄幅震荡行情,在每桶100美元均价水平起伏跌宕

进入二季度,受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影响,美国和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复苏势头脆弱,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缓慢,并可能面临再度恶化衰退的风险。受其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仍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国际油价上,将继续延续区间窄幅震荡走势,在每桶100美元上下的均价水平上起伏跌宕。

2013年一季度,国际石油市场先涨后跌,在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下,呈现窄幅震荡走势。进入二季度,受国际经济深度调整影响,美国和欧元区、日本经济增长乏力,复苏势头脆弱,全球经济增长仍然缓慢,并可能面临再度恶化衰退的风险。受其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仍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反映在国际油价上,将继续延续区间窄幅震荡走势,在每桶100美元上下的均价水平上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的可能性都不大。

从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的几个关键因素来看。自2008年美欧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已经连续五年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国际石油市场已经由以往的“紧平衡”转向了“宽平衡”,基本面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缺乏油价暴涨暴落的支撑条件。预计2013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复苏,石油需求增速也将缓慢增长,但供需基本面对国际石油市场及其价格的震荡支撑作用有限。

展望二季度,预计全球石油日供应量富余120万桶左右,为全年日富余量最多的季度。这主要因为,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量虽然将有所增长,但增幅较小,日需求量同比仅增长38万桶左右,富余量仍然比较大。从全球石油生产供应情况来看,得益于美国和加拿大致密油产量的提高,预计二季度非欧佩克产油国日供应量将同比增加130万桶,超过了全球石油需求增量。另外,预计2013年欧佩克国家石油剩余产能将达到日产470万桶,远高于2012年日产200万桶的水平。随着沙特近期增产,伊拉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等国也表现出较高的增产欲望。预计2013年全球石油需求低速增长,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

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国际石油市场显然不支持油价继续走高。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近年来,直接推动国际油价频繁震荡的主导因素,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和相当大的程度上,实际上已不完全取决于石油供求关系。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的因素呈现多种多样、纷繁复杂的特点。但总的来看,全球经济基本面、石油供需基本面和地缘政治风险仍是左右国际油价走势的主导因素。

从全球经济基本面来看,随着美国国会政策妥协和欧洲经济企稳,作为美国经济“风向标”的道琼斯指数自2007年10月以来首次冲破14000点大关,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美国公司财报数据向好,推动股市上涨,进而带动石油投资者信心,为油价上涨注入了新的动力。日本央行继续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多国央行继续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加大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同时,也为国际游资借助各种经济、政治突发事件和题材投机炒作、推高国际油价提供了条件和机会。与此同时,美国政策的不确定性和政府宏观调控失灵的风险性依然存在,意大利选举风险和对塞浦路斯的资金救助、欧盟非核心成员国仍深陷经济衰退难以自拔等多种复杂因素,都可能成为欧美经济复苏过程中的“定时炸弹”,给全球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

从地缘政治风险来看,中东地区局势不仅直接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应,而且威胁国际石油运输通道安全,是引发国际石油市场频繁震荡的最不稳定因素。目前,中东地区石油供应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伊朗由于受到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石油大幅减产,尽管仍对国际油价产生一定影响,但影响已大不如前。与此同时,中东其他产油国家石油产量持续增长。伊拉克目前国内局势相对比较稳定,政府正在努力恢复石油生产,原油产量已经超过伊朗,并正在取代伊朗的国际供油商地位。叙利亚、土耳其边境冲突,以色列和哈马斯暴力冲突等地缘政治因素,都可能将国际油价推向高点。从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地缘政治因素依然存在,并随时可能引发新的地区性冲突。

综上所述,二季度国际油价将延续区间窄幅震荡走势。预计纽约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波动区间在每桶75至95美元,伦敦布伦特原油价格波动区间在每桶95至115美元。受季度性石油需求下降影响,预计二季度国际油价下行压力较大。考虑到一季度末国际油价已经跌回年初水平,投机者已基本获利回吐完毕,在全球经济向好预期的带动下,国际油价将可能反弹,但反弹高点不会突破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从历史油价涨跌曲线分析,从国际游资入市建仓投机炒作,到完成一轮推涨操作后撤离,运作周期大约需要1到2个月时间。照此推算,五六月份国际油价将可能再次出现回落。但鉴于近期全球经济、政治环境比较敏感,投资者信心较为脆弱,也不排除因突发经济因素和地缘政治风险引发国际油价剧烈震荡的可能。

从国内供需情况来看,近年来,国内成品油生产供应一直比较充足,供需基本面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中石油、中石化主营炼厂油品升级,装置扩建改造,炼油产能将有1570万吨到1700万吨的增长。山东地炼新增一次原油加工能力将达到2550万吨,拆除小装置产能,实际新增原油加工能力也在2000万吨以上。预计2013年国内原油加工产能增长将在7%以上。炼油加工能力的较大幅度增长,显示2013年成品油供应仍将比较充足,出现前几年那种局部地区和局部时段柴油供应紧张状况的概率较低。

进入二季度,随着农民工返城务工,建筑、交通等行业开工率将明显提高;随着春耕大忙季节的到来,农业用油需求将明显增加;近期南方一些地区持续干旱少雨,这些因素都将加大二季度成品油需求量。另外,进入二季度国内一些主营炼厂将逐步安排检修,但由于今年新增原油加工能力比较多,且近期国内原油和成品油储备比较充足,两大石油公司已精心组织安排,做好了应对各种市场变化的准备。预计未来国内石油市场仍将平稳,供应将比较充裕。

从国内市场价格来看。新机制推出后,近期成品油销售商和加油站大多静观其变,保守操作,按需进货,不敢贸然囤货,对市场投机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由于市场不像新机制推出以前那样明朗了,获利空间较难预测和把握,因而市场营销大多比较谨慎。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需求总体变化不大,新机制推行后,市场与前期相比将更趋平稳。成品油价格水平将稳中小跌,更贴近国际市场价格水平。

海外加速器

加速器下载

加速器测评对比

雷电加速器